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构建服务型保障体系
郭绪安
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宗旨,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永恒的研究课题。为适应十七大提出关于教育体制优化创新的战略要求,高校必须坚持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路子,构建符合社会建设总体要求的服务型校园保障体系。本文力求联系实际,从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教训、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以及个人的几点体会三个层次进行论述分析探讨。目的之一,通过本文的写作过程,丰富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水平。目的之二,意在抛砖引玉,旨在希望更多后勤人关心、支持我们的改革工作,并参与到讨论中来。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基本经验教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性的高校后勤改革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至今已经历近二十年的历程。这场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是空前的。引发这场改革的直接原因固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以往对教育事业投入占国民收入再分配比重过低,多年累积欠账较多,使教育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二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教育缺乏应有的发展活力;三是来自全社会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对教育,改革的带动力和冲击力。总之在较长一段时期,由于教育体制的落后、办学资金的匮乏,深深影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一样,我国教育事业要实现快速长足的发展,只有依赖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高校改革的重点是后勤体制改革。校园校舍建设、改善提高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后勤的基础保证。在高校缺乏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特殊时期,表现为后勤工作滞后,保障无力,服务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所谓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现象。要打破“瓶颈”从而改变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只有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高校后勤改革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在改革初期,当时的提法是将后勤从高校中彻底剥离出去。学校只管教书育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承办。在这种提法指导下,全国大批高等院校饥不择食,很快掀起一个改革小浪潮。其主要做法是从学生的吃住入手,将食堂和公寓从学校独立划分出去,并按照学校自愿原则和地域划分原则,组建高校后勤联合体。统一配送与学生生活直接有关的商品物资。这就是所谓的后勤资源组合。其次,一夜之间出现了大量校办经济实体,参与全民经商。试图寻求工商振兴教育的路子。
但是,改革毕竟是一场革命。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大家认识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我校当时属中等专业学校,虽无缘划入高等院校之列,但充分尝试了这一阶段改革的酸甜苦辣。历史的经验教训十分值得回味。
伴随着党的十五大召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同以往相比,这时的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改革的思路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开始转变。通过理顺关系,调整转换机制,向管理要效益。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加大成人教育力度来实现增收;二是学校后勤工作围绕节约资源、实现增收节支而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不容忽视的是,这期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教育加大倾斜力度,逐年增加投入以及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对高校财政状况好转起到关键作用。
这几年是我校巩固基础、积蓄内力为实现战略性转折而壮大实力最佳发展期。在校生规模达到建校以来最高峰。校园校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后勤管理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后勤改革稳步进行,重点施行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后勤改革。对较好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有效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学说。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思想理念融入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克服把教育当做产业兴办的错误观念。随时纠正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
近几年,一些高校为减轻用工方面压力,采取所谓甩包袱做法。将后勤服务部门全部或部分工作完全发包给社会企业经营管理。由此引发不少问题:一是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承包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二是竞争机制不健全,出现校内垄断经营、垄断价格,师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的地方矛盾不断激化;三是学校用于公益性补助学生的资金,被经营者以合法手段拿走;四是有的承包公司手续不全、资质等级不够,用工制度也不完备。校方支付其工人的“五险一金”费用,大多不能落到实处,从而钻国家政策的空子;五是承包公司没有培训制度,工人素质较差,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六是责任事故、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其责任难以明确等等。
二、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紧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社会建设问题,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六个方面之首。胡锦涛同志在政治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为我们发展教育特别是怎样办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思路。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要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使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尽快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向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第三,高校后勤改革要纳入到规范化路子上来。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统一到教育公益性质基础上来。正确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构建和谐型校园。第四、改革创新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到统筹兼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谐和一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学校长久发展铺垫基础。
三、几点思考
经过党校两个月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党和国家到二O二O年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正确理解、科学运用这一理论方法,用来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后勤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改革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是否有利于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要通过改革,使全体师生员工不断分享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果和文化精神果实。通过改变改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让师生员工享受到比以往更加优质实惠的服务产品。从而更加广泛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充满活力而富有动力。
十七大提出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路。根本意义在于,解决怎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我们的高校后勤改革经历了十几年之后,要更加趋于理性、回归科学。我认为,高校后勤改革应走一条内含外延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子。校内通过挖潜,向管理要效益。要切实抓好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工作,要加强领导,制定奖罚措施,明确各方责任与权利,处理好各方经济利益关系,把这项工作常备不懈地抓下去。要严把财务开支关,严控大宗物品采购关,严把基建关,加大基建检查监督力度。特别重大开支项目,必须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认真论证、表决,实现决策民主化。对外方面,要有战略目光,要具备参与市场竞争、驾驭市场的能力。积极培育好自己的经济实体。鼓励实体把外部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这样,高校后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十七大报告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了专题部署。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高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它的行政管理体制应该遵循合理、高效、科学原则、应该实施政企分离原则。把经济实体从行政编制里独立划分出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教育高校要面对改革开放现实,抓住战略机遇,从自已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体制。逐步构建起服务型后勤保障体系。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做出新贡献。
二OO八年七月